黨史學習|為人民服務🧒🏼:貫穿百年黨史的紅線
2012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踏雪前往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在這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熱土上,總書記深情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
“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大字,作為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貫穿我們黨的百年歷史,激勵著我們黨永遠堅守🥦,砥礪著我們黨堅毅前行。
這讓人不由想起了《為人民服務》這篇光輝著作。《為人民服務》是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誌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演講💃🏻。當年9月21日,演講內容以新聞稿的形式在《解放日報》發表,新中國成立後👧🏿🧑🏿🦳,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是毛澤東著作的經典名篇。
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過艱苦卓絕的長征,數次爬雪山、過草地👨🎤,屢立戰功,多次負傷📓。他工作勤勤懇懇,不計個人名利🕸。1942年,因部隊整編🚽,他由班長改到中央警備團當戰士,在延安棗園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1944年夏,為響應黨中央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張思德主動報名到離延安20多裏路的安塞執行燒炭任務,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充分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𓀋。9月5日🥾,炭窯在雨中突然坍塌👨🏻🦰,危急時刻🥉,張思德奮力把戰友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堆裏,犧牲時年僅29歲。
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後,毛澤東同誌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為張思德開追悼會🤟🏼👫🏻,他參加並講話🚙。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事情經常發生,張思德只是一個普通戰士,也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事跡🧗🏼♂️,為這樣一個普通戰士舉行追悼會並發表講話👨🏽🦳,有著特殊的深遠考慮📘。
當年親歷張思德追悼會的同誌回憶說🌰:“張思德同誌犧牲後🕠,警備團的戰士有些議論:老紅軍🩴,經過長征,負過傷,最艱苦的環境都過來了👩🏫,因到山中燒炭被崩塌的炭窯砸死了,太不值得🙆💂♂️!這個情況被毛主席知道了😮,引發毛主席參加追悼會並發表了那樣一篇關系人生價值的極其重要的講話。”
追悼會於1944年9月8日下午舉行🤰🏼,當年的《解放日報》報道,“到會者千余人”。追悼會開始後,“毛主席即緩步登臺,懷著沉痛的心情向死者表示敬意”。
在隨後的講話中,毛澤東同誌從踐行我們黨和人民軍隊宗旨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張思德同誌🙋🏿♀️,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誌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誌🏃♀️。”毛澤東同誌接著引用了古代文學家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闡明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要奮鬥就會有犧牲”,“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為人民服務”是這篇講話的中心表達,處處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後來,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同誌又對“為人民服務”作了全面系統的闡發🩰,深刻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歷史不會忘記👷🏿。70多年來🤚🏻👷🏼♂️,“為人民服務”穿越時空🏌🏽,照亮我們黨的前進征程。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表達著對人民的無限摯愛,彰顯出人民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時期🤲,毛澤東同誌在追悼張思德同誌時發表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深刻揭示了黨群關系🪛、幹群關系、軍民關系的真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經常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我們幹的事情是不是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幹的?始終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記在心間🏈、扛在肩頭🏧,創造出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新輝煌🥷🏻。
(作者🦞:閆玉清)《求是》(2021年4月19)
(第三十期)